首页 > 党群建设 > 改革开放40周年
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时间:2018-12-03  信息来源:水务建设

  今年我40岁,经历了第一次小升初对口入校,高考试点改革,各大高校合并建211综合大学,毕业不再包分配,在外“颠簸”多年后进了水务集团,一干就是16年。

  1978年,改革开放第一年。

  1978年,我呱呱坠地。睁开眼睛第一次看见这个世界,晒着暖暖的太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天空总是很蓝很蓝,白云总是走的很快,滚滚长江和安静江汉在这里交汇,远处的龟山电视台直耸云霄,喝着扬子江的牛奶,吃着蔡林记的热干面。

  我家住在武汉典型的里弄,红色两层楼的砖瓦房子,从“前厅”(公用厨房)到“后院”(公用天井),楼梯都是木制的,上下楼都会发出咯咯的声音。一层楼四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两个水龙头,家家户户的水表电表都挤在一起,按人头算费。老房子的空层很高,有3.5米左右,一家五口人挤在20多平的房间里,为了解决拥挤的住房问题,每家每户都搭建一个“小暗楼”。紧贴房子是一条长长贯穿里弄的排水沟,门前每五十米有花坛,整整齐齐排放在街道的两侧。每栋楼上面有一个“大大”平台,记忆中平台最漂亮的就是太阳花,小小的五颜六色非常耀眼。里弄的生活很丰富,春天,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家门口捉迷藏、跳房子;夏天,大伙将自家的竹床搬出去乘凉,看着黑白电视机;秋天,居委会的奶奶们清扫着落叶,打着锣提醒大家防火防盗;冬天,孩子们都喜欢在自家门口堆雪人,吃着房梁上结下来的“冰柱子”。

  那个时候,每个街道都有居委会,居委会有很多热心的奶奶,她们走街串门,热心快肠的为每家每户提供帮助。每年过年居委会还会请人来里弄舞龙灯、抬花桥、评比“五好家庭”,挂红花,这个时候也是里弄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

  小时候门口总会听到磨剪子戗菜刀的声音,最爱吃走街串巷买的麻花馓子、蒸发糕和热腾腾的豆腐脑,还有出现在街口的板龙转糖,有一次,我终于转到了终极大奖“板龙”,老板做了足足半个小时,我却始终没有舍得吃,一直挂着、看着、笑着。

  1988年,改革开放10年。

  1988年,我上小学三年级。那个时候周末只休息一天,每周四下午学校不用上课,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南京路的图书馆和家里对面“水塔”。记忆中南京路图书馆占地面积很大,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那里收藏了很多儿童书,我最爱连环画,孙悟空大闹天空,哪吒闹海哪些英雄般的神话人物深深的吸引着我,他们的形象在我儿时的心中埋下了一枚种子,在成长的岁月中发芽、长大,面临困境、摆脱束缚,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强大。

  80年代城市的高层建筑并不多见,红红的“水塔”在孩子们眼中就是最高的楼,我们经常三五成群的小伙伴约着去“水塔”楼上玩,那里可以看到江汉路的全貌,马路很宽、汽车很少。父亲告诉我,这个水塔在很长一段时期担任着供水、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任务,所以你看,为了快速的出动灭火任务,水塔下面建有一支消防中队,大大的红色铁门后面都是消防车。父亲那个时候上班很远,只有单位的交通车才能到达,每天早上7点不到,父亲就在水塔下面等交通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仿佛水塔已经成为了我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那一年我学会骑自行车,经常在水塔下面兜圈圈,累了就坐在地上,看着那高高的水塔,感觉天、白云和水塔融为了一体,好美。

  说到水塔,就想起了每天“抢占”水龙头的场景。过去是一栋七八家一水表,按人头算,问题来了,有的洗衣服多用水泼辣,有的家里常有客人来小住,有的经常出差不在家,常常引起用水的矛盾。后来大家想到一个“平衡”的办法:有来客的月初做登记,出差多的人算日子,洗衣服泼辣的邻居规定时间,用纸写在本子上,挂在公用厨房。不过那些都大人们的事情,对于我来说用水最伤脑筋的就是冬天洗澡,大概一到二周才能洗一次,挂上洗澡罩,反反复复的烧开水,前前后后爸爸妈妈得忙碌一个小时我才能快乐的洗个澡。

  1998年,改革开放20年。

  1998年,我已是大二的学生。90年代初武汉大规模的拆迁,中心城区拆拆建建,我住的永康里一半都已经买给了地产商,被迫搬离了我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邻居,熟悉的水塔,住进了单元宿舍。

  再迁的新居已有单独的厕所厨房,不需要每天抢着漱口,跑很远的地方上厕所了。这时也已经不是总水表按每家人头分摊水费了,每个月有专业的抄表员上门抄“字”。我家住顶楼,再往上就是大大的平台,那个时候每栋楼的平台上面都有水箱,保障四楼以上居民正常用水,为保证居民的用水安全,隔一段时间就有专业的自来水师傅来清理水箱。

  高中到大学毕业的那几年我们家过得很艰辛,感觉一夜之间好多企业倒闭,人员下岗,妈妈也回家开始专职照顾我的生活,父亲是公务员,每个月靠那点微薄工资养活全家。1997年我考上了大学,大学的学费也是这一年开始改革。不知从何时起,父亲开始撰写小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慢慢地撰写的文章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父亲将每一笔稿费存起来,积攒一年的稿费居然可以够交学费。父亲时常说爬格子是门艺术,内容越写越多,文字却越来越简单,文章就像人一样,要干干净净。以前我不太爱动笔,觉得很麻烦,刚上班那会被一篇年度总结急哭了,这时我才深刻意识到,能将想法变成“格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1998年的夏天,武汉百年难遇的大洪水,武汉城市四处被淹,江边的警戒线节节攀升,那个时候正好放暑假在家里,并没有感觉到外面的严峻性。2002年我到水务集团工程公司上班后,有一次听老师傅们聊天说,98年武汉大暴雨真是危险啊,差点江水就淹过堤了,那个时候他们全部上堤,不分昼夜驻守在江边,巡查、防洪,堆沙包,没日没夜,现在施工任务也是很重,但是比起那个时候还是好很多了。目前正是工程公司向前发展的时候,想想98年,更应该发扬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勇往直前,牢记“做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精神。

  2008年,改革开放30年。

  2008年,我初为人母。这一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进入飞速发展时刻。武汉发展的特别快,马路一条条拓宽,街铺越来越多,江汉路早已改成了步行街,民众乐园变成了最热闹的休闲地,房地产兴旺发达,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新建的居民商品房一个好过一个,功能也越来越健全,小区有了物业管理,平均房间还在4000元左右,大家都争先恐的去买房,一套、二套,房子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关注的话题。私家车第一次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家活动的直径距离越来越大。

  那一年我经历了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那一年汶川大地震,每天每眼看到的都是人们在生死边缘挣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只为汶川的平安。那一年武汉市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暴雪,解决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工作麻痹自己,每天跑工地写宣传稿,当亲眼看到抢修人员冰天雪地站在刺骨的寒风中维修水箱,站在漫过膝盖的水坑里抢修水管,抢修任务大,配件跟不上,因为一个小小的配件有时束手无策而又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抢修,看着他们那已经满手裂口的双手被冻的发青,腿脚失去知觉而努力前进的时候,深深震撼我的心灵。他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份责任,这份担当,这份信念,相比他们,我生活中的那点磨难算什么,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经历是一笔财富,挫折让人成长。

  2016年,整修一新的江汉路重新开街,红红的水塔恢复了儿时的模样,永康里也不再是“一片汪洋”,被列为“街头博物馆”展现在世人面前,它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变迁。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

  2018年,已到不惑之年的我。女儿今年十一岁,是一个标准六年级毕业生,她成长的环境和我小时候已经截然不同,在这个富裕的时代不会再为能吃到一个“花脸”而兴奋不已,在电子产品充斥生活的今天,女儿却和我一样保持着原始的读书方式,捧着厚厚的书本细细品读中国名著,沉浸在李白的诗海里“不能自拔”。

  如今的我,荣幸进入水务集团这个大家庭已经16年,一直在办公室干事的岗位上坚持着每天最朴素的工作,老人常说,一成不变的生活会慢慢磨平你的意识,磨灭你的热情,让你随时淹没在时间的年轮里。我却觉得,只要你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保持一种积极工作的态度,不忘初心,豁达开朗,身体力行的做好自己,对孩子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对自己是一个最好的交代。

  2018年1月一天一夜的暴雪让武汉成为一个童话世界,白茫茫一片,美,却带来了市民的出行不便。1月28日接到集团公司紧急通知,为解决三环线小茅店桥和文化大道立交除雪,保证市民出行安全,工程公司整装待发,赶往现场,投入人员200人次,铲车5台,车辆12辆,清理道路积雪12公里(面积108000平方米),匝道800米(面积4800平方米)。这只是整个集团公司的一个侧影,雪在不停的下,武水人一刻不停的奔波在抢修抢险的路上。披着星光,伴着朝阳,武水人累并快乐着。

  2018年的工程公司一路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已经从最初年产值1个亿到年产值10个亿,从管道施工到集给水处理、污水处理、机电设备安装、管道安装、消防设施、市政建筑、工程机械施工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施工单位,努力的实现着自己的蜕变。

  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高楼林立的城市,住进了带有电梯房的高层建筑,日新月异的今天迈进了电子商品化时代,已经很少再到实体店购物,水费电费开始预存消费,在家吃着琳琅满目的外卖,出门有汽车代步,也不用携带现金,手机在手走遍中国。高铁飞速发展,过着同一天不同城市的生活。迈出国门也不是难事,很多人愿意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与其说我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不如说时代见证了我的成长。

(武汉市水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易音频)


 
分享按钮
武汉市水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