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武汉市水务建设工程公司收到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的论文录用通知书,《武汉市二次供水远控平台的构架和应用》文章正式被收录。

集团和工程公司领导一直关注和支持武汉市二次供水项目,从政策上扶持实施。自动化工程公司克服资金和人员紧张的困难,优先安排资金购买中文期刊数据库服务,并组成了研发、技术、施工方面的人员团队。
基础研发设计工作冲在一线的周晓辉
周晓辉同志在二次供水项目中做了大量的基础研发设计工作。在研发控制箱时,为整合控制箱内不同厂家设备到达最优效果,他调查了解了市场大量符合箱内集成的设备元器件性能,编写并提交了设计方案和测试计划,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方案、计划。他经常更换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设备,在解决了兼容性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多次、多品牌的测试,保证设备最优方案,保障了视频设备带宽占用小、云台转动控制信号传输快、回放视频传输压缩比高。

在现场测试中,泵房存在多样性,包括设备、控制方式、网络形式等多种因素的不确定,导致原本标准智能终端需要在数据接入上进行多种方案的调整。现场泵房测试环境密闭,室内温度高,周晓辉在这样恶劣环境下经常工作一天,反复测试,几乎虚脱。
为解决控制箱在屏蔽信号环境下信号不稳定情况,周晓辉又前往环境恶劣的泵房将前期设计的无线接入方式变更为有线方式,经过在试点泵房做了多种测试,最后确定泵房网络的最优解决方案。
不断学习 创新二供平台开发部署
张茂华同志在二次供水项目中主要从事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管理平台的开发和部署工作。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管理平台是在工业组态软件和生产管理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开发,实现对泵房的综合管理,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城域网监控管理平台,采用到数据处理技术、中间件技术、工作流技术、webservice技术以及虚拟化技术等等。

为了能顺利整合多家厂家的不同软件系统,张茂华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二次供水平台实施团队一起成功的开发了多种数据通讯接口,实现了工业组态软件和生产管理软件的融合,并成功申报了多项软著。
辗转各地奔波 将实验品转化为工业产品
章曦同志为将实验品转化为能适应恶劣环境下的工业产品,跑遍了武汉三镇各个泵房,为实现不同环境下控制箱的正常工作提供了第一手反馈资料。合同签订时间急,完成施工工期短,施工人手、车辆少,全市泵房分散且偏远。

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章曦经常一天辗转到几个施工队去现场技术指导。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发,晚上人们进入梦乡才回家。通过控制箱在大量现场环境工作使用,他收集并反馈信息给设计人员,保证控制箱的实用性。
公司二次供水项目团队实施完成工程实体,实现服务全市市民二次供水的同时,为了发扬和宣传武水人在全国水行业树立的标杆和业绩,公司决定在行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铸就武水二供项目璀璨名片。
实践理论相结合 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赵均同志在项目背后默默奉献,独立撰写了《武汉市二次供水远控平台的构架和应用》这篇论文,并负责投稿全过程。本次为实现在《中国给水排水》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他在完成上万字的《关于启动申报二次供水项目相关专利工作的可行性报告》过程中,了解了全国近5年关于二次供水平台方面研发的动向。

在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他借助中文期刊数据库工具,检索并浏览了近5年上百篇关于二次供水的学术论文。在收集论文素材的时候,他查看了自动化公司二次供水项目全周期过程资料,并进行了筛选录用。但是由于收集到绝大部分资料是直接引用其他现有产品说明或网络资料,在投稿初审时查重率达到22%,未满足15%的基本标准要求。
面对挫折,赵均毫不气馁。在后来的修稿阶段,他扩大资料收集范围,利用在二供项目室工作3年期间每日连续辛苦3个小时进行二供平台数据日检的机会,抽象提取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形成个人独特见解,丰富完善论文。
凭借团队合作和项目经验积累、知识沉淀,文章经过初审、外审、复审等诸多审查环节,终于在投稿后2个半月时间内被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录用,不仅完成了二次供水产品在全国水行业的宣传效果,而且实现了工程公司和集团的学术研究地位向前迈出了一大步。